東莞市易誠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是專業正規裝修公司,經營各類建筑工程施工總承包、市政公用工程總承包、裝飾裝修工程等工程項目!
新聞中心
關注易誠,了解更多相關內容建筑設計行業跟土地打交道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不過以前好歹他們知道土地是哪家開發商的。這兩年,一宗土地到底最終是誰的都還不知道,設計師們就已經圍著這宗土地忙活開了。
如今活躍在成都公開土地招拍掛市場的只有不多的幾家開發商,這些開發商拿地的依據,很大程度上仰賴于設計機構提前幾個月所做的“土地開發利潤率測算”和開發方案。設計機構相互之間刺刀見紅拿下的競標,最終卻不一定能夠變現。
這倒不是開發商故意留坑,而是源自土地市場有太多的不可控性——或許投促方面事先答應好給你的地塊,轉眼歸了他家;也可能一宗看起來不會有人去掛牌的地塊,最終卻拍出了不可理喻的天價。開發商空手而歸,設計公司此前做的所有開發方案,一分錢都收不到。
一家來自上海的大型全國性建筑設計公司的區域公司負責人給出了一個數據比例:10個業務跟蹤換1個房企拿地方案呈遞機會;5個拿地方案呈遞機會換1個投標機會;5個投標機會換1個中標機會。也就是說250條業務信息,才能換得一個可能出了方案卻毫無收獲的機會。“但是,你不能不接,一旦后來房企拿到地,你就沒有機會了。”
一部分品牌房企的腹黑,很多設計公司深有體會。某大型設計機構副總經理講了這么一個案例:某個溫江的大盤項目,開發商找了5家設計機構競標。每輪方案比選以一周為周期,淘汰一家。每輪比選完之后,開發商將所有評分、各家公司做的方案都給到每家參加比選的公司。淘汰幾輪,如果有新的設計公司加入,大家又開始新一輪比拼。到最后還剩兩、三家的時候,開發商還會把各自的報價,私下透露給對方,最終達到方案最優,價格最低的效果。這樣,被淘汰者往往是數周通宵加班,最終分文未得。
如果你以為吐血價競標成功就是終點,那就錯了。開發商方面能對建筑設計方案拍板的高管一旦離開原來的公司,種種變數接踵而來。曾經某頭牌房企華東區負責人,垂青于清華系的建筑設計方案,于是由清華系擔綱的設計公司與之合作得順風順水。孰料,幾家大區老總對調,新任老總屬意同濟系的設計風格,于是原來“精誠合作”的設計公司再從這家開發商那里拿到大單的機會微乎其微。這樣的事情在沿海乃至內陸準一線城市,也屬常有。
而在二線、三線市場,房地產產能過剩,樓市銷售不景氣,很多項目是直接停工,轉讓,甚至開發商破產,以這些“倒霉”的開發商為主要客戶的設計公司,只有跟著死掉。
作為一個對房地產業依存度頗高的行業,眾多設計院所在2013年之前都是粗放型經營,“只要你把圖紙畫得出來,就行了。我們公司的設計能力和質量,我自己都不敢恭維。”曾經就職于××工業西南勘察設計研究院的王先生如是說。
據他回憶,盡管排名前10的大型設計院瓜分了整個市場65%左右的份額,但剩下的35%份額,依然令這家設計院和眾多打著掛靠而來的金字招牌的院所一樣,在2013年之前過著輕松愉悅的日子。
那個階段的房子太好賣,“只是讓人們有房子住,并不在乎設計的,把旁邊賣得好的樓盤拷貝過來就行了”。于是老板的舅子當兵回來,在所里畫結構;一個小姨妹,高中學歷,繪建筑圖;另一個表弟,初中學歷,還是在所里畫圖。靠著這樣的草臺班子,竟然也在當年經營得有聲有色。這樣的小型設計所的典型特征,除了財務和人事管理一塌糊涂,人才培養和引進更是上不得臺面。因此,最終也在2014年和很多其他同類的院所一樣關門大吉。院所雖然倒掉,但其中大部分人員依然靠著過去的老資歷,分流到其他設計院所或公司,繼續干著老本行,他們缺少的功課,在未來的歲月中,必然成為潛伏的地雷。
建筑設計行業的未來 有的已經看到
在建筑設計行業摸爬滾打多年,如今已經成為所在公司高管的設計師們,對設計行業未來5年的前景預判,仍不樂觀,我們聽到最多的類比是的過去的家電行業。2000年左右,全國有上千家地方性家電企業在混戰。到了2010年,家電業銷售收入百億元以上的企業集團只剩7家。但是經過轟轟烈烈的淘汰賽之后,家電產業的普遍利潤率從1%~2%上升到了目前的8%~9%,勞動生產效率更是脫胎換骨。淘汰掉的全是過去僅憑價格戰求生的企業,十年間生存并壯大的全是在創新方面有絕技的企業。所以,活下來的不光有湯喝,還可以大塊吃肉。
“在充分競爭的市場上,最終只有少數幾家設計公司生存下來,其他都會被淘汰。沒有長期發展思維或者苦練內功的企業,最后結局都不太好。未來3到5年,如果這個行業沒有過多地受到行政干預,經過競爭,弱小的企業會消失,勝出的都是有理想、有信心的企業……存活的一定是優秀的企業。這些‘優秀企業’不一定必然規模很大,也會有一些在設計上很有靈感的工作室,一些有創意的設計師領銜的團隊,也會生存得很好。但是必須要有品質和理念上的堅持,這很難。”成都某建筑設計公司的高管在去年底給公司所有員工的致辭中如是寫道。這樣的危機意識也許現在大多數建筑設計公司都有了,但早半年時間認識到行業危機,改變、調整也比別人早了半年啟動。
值得設計行業人士欣慰的是,《2014-2019年中國綠色環保建筑設計市場評估與投資前景分析報告》顯示,我國建筑設計行業營業收入2006至2012年平均增速達43.85%,行業整體效益穩步提升。2013年以后,盡管房地產行業不景氣,部分設計院所受到沖擊。但《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十二五發展綱要》指出,至2015年末,我國工程勘察設計企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率可達15%以上,行業將進入穩步發展階段。但仍需要指出的是,勘察設計這一環節,并非每一家建筑設計公司都具有相應資質,每一項勘察設計最終也并不一定都轉化為建筑設計的業務,實力不足、業務單一、沒有創新能力的建筑設計公司,是時候出局了。